胡文勇委員:筑牢金融支撐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中國銀行內蒙古分行黨委書記、行長胡文勇。新華網 石毅攝
新華網呼和浩特1月13日電(石毅)“推動內蒙古自治區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金融是重要資源?!眱让晒抛灾螀^政協委員,中國銀行內蒙古分行黨委書記、行長胡文勇認為,金融行業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找準切入點,確立“五種意識”構建“五種格局”。
一是確立合作意識,構建團結奮斗格局,攜手營造積極有效的投資氛圍。要充分發揮金融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積極作用,在發揮金融系統資源配置、風險管理、信息提供等六大功能基礎上,要特別放大金融的協調融合功能,要確立合作意識,構建團隊協作格局:即金融系統內部不同金融機構之間要形成密切合作關系,金融機構與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團體組織尤其是政府財政部門形成密切合作關系。積極配合財政部門以及其他機構引導各類社會民間投資,構建有效投融資機制,激發全社會融資與投資活力,讓金融業在推動自治區社會經濟發展中將所有的服務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是確立綠色低碳金融意識,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格局,為自治區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提供金融推力。當前,自治區以新能源為代表的綠色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這需要金融機構更加有力地實施金融調配功能,拓展綠色金融,創新EOD、PPP、銀團貸款、綠色債券等多種融資模式,全方位滿足自治區綠色基建項目需求。進一步優化綠色產業授信政策,以綠色轉型為主基調制定授信支持方案,推動清潔生產、能耗水平、碳排放強度等納入行業客戶和項目準入標準。同時,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發展頂層設計,積極聯動配合政府部門和企業,共同推進綠色金融實踐與理論研究,組建區域性的綠色聯盟,統籌規劃區域綠色金融工作,統一市場標準,助力自治區經濟實現低碳化,社會經濟底色變得更“綠”。
三是確立服務實體企業意識,構建互利共贏格局,全力支持市場主體復蘇。實體企業是金融業的“衣食父母”,更是金融服務的核心和指針,要深刻認識到實體企業與金融行業是利益共同體,將更高效、更實惠、更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提供給實體企業。建立激勵相容機制,搞好資產負債的有效搭配,加大財務管理力度,擴大和發展低資本消耗業務,切實降低融資端成本,有效破解實體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難題。加大對交通基建特別是流通領域支持力度,對建設現代物流體系、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提供有效金融服務,為暢通內外經濟循環奠定堅實基礎。
四是確立普惠金融意識,構建金融濟世格局,讓全體民眾共享金融服務。要充分體現金融服務的社會公平性和人民性,將金融業的社會普惠功能發揮到極致。應因地制宜開設金融機構和布設金融服務機具,大力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金融服務成本。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應進一步下沉服務,到落后旗縣設點,加大“三農”金融服務力度,提高金融服務的易得性。內蒙古地理跨度大、幅員廣闊,在消除金融服務地區差距之間要下大力”,進一步加大數字金融服務力度,讓數字金融服務普及到經濟落后地區和偏遠的牧區,努力消除數字金融服務鴻溝。
五是確立重點金融服務意識,構建內循環經濟優先格局,將金融服務向重點產業經濟項目傾斜。金融業開展服務要有側重點,才能突出金融服務的社會性、優先性和效益性。要加大金融對自治區內循環為主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拓展金融投資空間,引領民間投資,優化投資結構,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以及產業升級,尤其是支持自治區高端技術領域、現代農牧業發展。同時,建議設立政府科技創新獎勵基金,對區內企業和個人以帶動生產效率提升為目標的創新發展實施金融獎勵,以此手段補齊自治區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擴張能力,為自治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提供內生動力。